無奈的“博弈”
服裝業供應鏈參與者,在生產商—品牌商——零售商分銷模式下,一般采用制度即品牌商把-給或零售商,成功轉嫁庫存風險,品牌商沒有與零售商形成風險共擔或共進退機制。品牌商為了提高市場份額,往往要求(零售商)超量進貨,造成零售商庫存不堪負重。為了不讓品牌商知道真實的銷售和庫存,零售商有選擇性地使系統數據產生誤差,使系統數據有利于自己;品牌商無法判斷數據的真實性,為了完成既定的銷售額增長目標,采取進貨-等政策予以-。品牌商、、零售商的這種博弈,在市場總需求不變的前提下,為各個環節的庫存增加推波助瀾,使參與者各自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。 -這種博弈,需要建立以品牌商為-的供應鏈協同運作模式,把所有參與者綁在一條船上。
服裝供應鏈或將批量孵化-
如果服裝供應鏈產業的變革持續深化,長遠來看阿里和各路創業者是否還能相安無事? 作為平臺方的阿里,想要推動產業互聯網落地不得不面對兩個方向選擇,要么深入產業縱深去推動數字化,要么在某一個維度搭建橫向的產業嵌入式平臺,但無論怎樣選擇都得有取舍。 目前的情況來看,橫向的發展邏輯貌似更適合阿里,因為平臺式的打法不僅更符合阿里的基因,而且這種打法能很大程度借力阿里既有的消費端大數據優勢。相反縱向的打法對目前的阿里而言就有點吃力不討好,其教育市場的成本極其-,而且很難做到各個行業都覆蓋。 鋪廣度就無法-產業縱深,挖縱深就無法-廣覆蓋,二選之間阿里不得不戰略放棄很多細分領域。除此之外,阿里其實也有鞭長難及的細分領域。 仍以服裝產業為例,具體到批發與零售環節,阿里雖然手握 1688 和大淘寶,但線下的部分其還是覆蓋不到。據業內人士介紹,服裝的線下零售店全國大概有 120 萬家,這些資源阿里并不掌握。 而且線上服裝和線下服裝從產品到銷售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,線上店鋪更在意一件貨-是-的庫存-,而線下店更在乎款式上新的速度,對庫存沒什么要求,同一件衣服它們頂多拿幾件貨而且很少返單。可以說服裝業的線上和線下不光是渠道的差異,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。 對于線下的渠道,目前是垂直 b2b 在深耕,其-優勢是選品和控貨的能力,其也在努力實現整個產業鏈條的數字化,這一塊目前而言是在阿里射程之外的。 在阿里射程之外,服裝供應鏈領域的創業已經進入春天。 對比來看,申洲國際只服務四家-,一年 200 多億產值,就能成就 1700 億市值;在規模的服裝供應鏈的中長尾領域,布料 b2b、成衣 b2b、快反供應鏈 b2b 等細分賽道,都有機會孵化出-,甚至有可能孵化出--。
服裝的供應鏈領域,是有機會孵化百億美金甚至數百億美金體量的企業。而且大概率不會只孵化一兩個,而有可能孵化出一批-。
布料 b2b
對于服裝加工廠而言,連衣裙批發拿貨,痛苦的不是沒訂單,而是有訂單但沒法生產。掐住服裝加工廠-咽喉的是布料的供應。
全國有數萬家布料生產商,每年提供 300 多萬布料款式,服裝加工廠需要從中找到符合用戶品牌商需求的布料,但這無疑大海撈針。找布難和找布慢是布料市場的痛點,為此 2014 年左右一批創業者殺入這個領域,欲用 b2b 的方式提高供需雙方的信息匹配效率。其中的代表就有百布易賣、鏈尚網、智布互聯等。